主業強勁 產業興盛 創新引領 可持續發展
法律制度意識就是根據法律、制度而不是個人的旨意管理企業,實現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確立和實現以憲法、法律和企業規章制度為管理企業的最具權威的標準。在企業內部養成自覺尊重法律、嚴格依法辦事的思想意識,逐步實現企業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并使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法律制度意識是企業法律文化的根基。企業法律制度意識是企業和員工共同體現出的對法律的認識、態度、評價和信仰,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法律思維模式。
企業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依法治企的管理思想是其中的具體形態之一,法律文化是法律精神依法治企的意識形態、企業規章制度和價值追求等形態的總和,是企業中面對法律問題表現出來的公平、正義、秩序等為核心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是保證企業能夠依法治企并且合法經營的思想武器,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內在的精神動力。健康的法律文化可以促進企業良好文化環境的形成,有效提高現代企業的競爭能力。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從我國古代看,凡屬盛世都是法制相對健全的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主張“以法而治”,偏在雍州的秦國踐而行之,商鞅“立木建信”,強調“法必明、令必行”,使秦國迅速躋身強國之列,最終促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漢高祖劉邦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為其一統天下發揮了重要作用。唐太宗以奉法為治國之重,一部《貞觀律》成就了“貞觀之治”;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唐律疏議》,為大唐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
從世界歷史看,國家強盛往往同法治相伴而生。3000多年前,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即位后,統一全國法令,制定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漢謨拉比法典》,并將法典條文刻于石柱,由此推動古巴比倫王國進入上古兩河流域的全盛時代。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說,羅馬帝國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滅亡而消亡,宗教隨民眾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惟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
在合同簽訂、生效、履行、變更、轉讓、終止以及違約責任的確定過程中,很容易被他方不法分子利用,利用合同中一些細微的漏洞轉化為難以解決的危險陷阱。
在經營的過程中注重生產經營而忽略了法律意識的重要性,因為法律意識淡薄而產生法律糾紛時,處理不當最后變成訴訟案件,深陷訴訟之累,造成更多不必要的損失。
由于法律制度意識淡薄,相關員工出現刑事犯罪行為,違反公司管理制度,公然挑戰法律底線,使公司蒙受巨大損失,自己也逃避不了法律的追究,最后身陷囹圄。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10月23日)
要正確行使權力,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處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關系。要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按照程序進行決策,做到總攬不包攬、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
——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并講話(2015年1月12日)
綱紀不彰,黨將不黨,國將不國。要在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中進一步重申,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違背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搞“獨立王國”、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當兒戲、胡作非為,任何人都不得凌駕于國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權力作為私器謀取私利、滿足私欲。黨紀國法的紅線不能逾越。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5年2月2日)
—省市級機關—
—市屬國企—
—國內同行—
—相關網站—